[ 商品貿易融資復雜不透明、融資鏈條長,不少環(huán)節(jié)政府無法監(jiān)管,容易出現(xiàn)欺詐虛假行為 ]
“以商品尤其是黃金為載體的熱錢,未必都是來自國際資本大鱷,往往就是那些毫不起眼的小貿易公司。”一名做跨境商品交易的投資經(jīng)理對《第一財經(jīng)日報》稱。
繼鋼貿融資、鐵礦石融資和銅融資后,黃金貿易融資逐漸也浮出水面。國家審計署最新報告顯示,抽查25家黃金加工企業(yè)2012年以來虛構貿易背景,進行跨境、跨幣種循環(huán)滾動貸款累計944億元,套取匯差和利差9億多元。
而業(yè)內人士稱,除了套取匯差和利差外,如果從銀行套取的資金流向房地產(chǎn)、信托等領域,亦會收獲可觀的利潤。
“之所以選擇黃金,是因為黃金價值較高,體積小,運輸方便,但黃金加工貿易融資2011年之后才比較流行。因為是加工貿易,且全部使用進口原料加工,海關不征收出口關稅。”貿易商張立明(化名)告訴《第一財經(jīng)日報》記者。
黃金加工貿易:套取匯差和利差
利用黃金加工貿易,進口黃金原料,簡單加工再出口,已經(jīng)成為黃金貿易融資的主要鏈條。
“黃金加工貿易融資方式與其他商品類似,無非是在岸黃金加工商A把信用證支付給離岸子公司B,進口黃金至保稅區(qū),離岸子公司B以收到的信用證做美元融資,從離岸銀行借入美元,這個借入成本要低于內地,公司A收到離岸子公司B的美元款項,把黃金簡單加工出口。”張立明向《第一財經(jīng)日報》簡單描述了這一資金跨境過程。
“簡單加工成本很低,通過反復進出口對倒方式,不僅可以實現(xiàn)套利,還可以做大貿易額,并獲得高額貸款。”張立明還表示,香港離岸人民幣(CNH)和在岸人民幣(CNY)兌美元的匯差經(jīng)常存在,高的時候可以達到300至400點,100萬美元在內地可以多換3萬~4萬元人民幣。
黃金加工貿易很可能只是黃金套利的方法之一,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王紅英對《第一財經(jīng)日報》表示:“鐵礦石等融資多存在于天津港、青島港等地,而黃金融資則主要集中在深圳。鐵礦石和銅等往往是多頭套利,即貿易商手中有商品實物。但在深圳,市場上甚至存在黃金空頭套利,即只需要黃金購買合同,甚至不需要從香港實際買入黃金實物即可從銀行獲得授信。”
香港目前是黃金進出內地的主要窗口,由于香港離岸人民幣匯率與內地在岸人民幣匯率走勢并不完全一致,離岸市場人民幣升值幅度更明顯,且香港市場借貸利率較低,匯差和利差也成為貿易商套利的主要來源。
香港貿易發(fā)展局數(shù)據(jù)顯示,內地與香港的黃金貿易額已從2009年的不足50億美元猛增至2013年的接近700億美元。另據(jù)香港統(tǒng)計署數(shù)據(jù),2013年全年香港出口到內地黃金總量為近149.5萬公斤,其中86%為轉口,僅14%為直接出口。
去年5月,有媒體援引官方調研報告稱,黃金簡單加工產(chǎn)品不符合市場消費需求,簡單加工產(chǎn)品并不在香港市場上公開銷售,也不會在內地市場銷售。2013年1~4月,深圳關區(qū)黃金簡單加工出口總額約30億美元,同期深圳關區(qū)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長59%,但如果剔除黃金簡單加工出口,深圳關區(qū)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率將下降10個百分點。
按照央行規(guī)定,黃金進出口實行許可證制度。而目前,僅12家商業(yè)銀行擁有黃金進出口資格,進口后商業(yè)銀行須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平臺上售出進口黃金。但與直接進口黃金及其制品不同,黃金加工貿易不需要央行審批,這是黃金融資的重要渠道,也正是審計署報告的矛頭指向所在,即黃金加工企業(yè)。
“僅25家黃金加工企業(yè)就通過虛構貿易已經(jīng)將貸款額做到了900多億元,可見全部規(guī)模很有可能遠大于這個數(shù)。”上述投資經(jīng)理對《第一財經(jīng)日報》稱。
資金流向成謎
另外一名匿名貿易商對《第一財經(jīng)日報》稱,獲取短期利差和匯差只是貿易商利潤來源的一部分,銀行開出的信用證期限往往是3個月到6個月,如果資金流向其他領域,比如房地產(chǎn)、信托等,利潤則更加可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近日撰文稱,這種商品融資不僅具有嚴重的融資套利傾向,即用境外低成本的資金轉換成高利息的人民幣,而且這些融資獲得高息的人民幣之后,會通過各種影子銀行渠道流入國內房地產(chǎn)市場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可以說,這些商品融資不僅會嚴重弱化央行的貨幣政策及對影子銀行治理,也可能給國內金融體系帶來巨大風險。
易憲容還認為,至于這些資金用途是什么,流向哪里,銀行無從知曉。內地貿易公司在信用證到期還款時,有可能利用另一次同樣的融資來支付。可見,這些商品融資不僅復雜不透明、融資鏈條長,不少環(huán)節(jié)政府無法監(jiān)管,容易出現(xiàn)欺詐虛假行為,風險特高。
不過,上述投資經(jīng)理還認為:“沒必要把這種融資妖魔化,歸根結底還是匯率沒有市場化,如果人民幣匯率得到了正常的體現(xiàn),就不會再有融資機會了。”
“銅、鋅、棕櫚油等商品,在國內價格比國外價格低1%~2%的情況下,依然擋不住貿易商將它們往國內拋,何況黃金價格兩邊相等,足以看出其中的誘惑。”這名投資經(jīng)理對《第一財經(jīng)日報》分析稱。
據(jù)世界黃金協(xié)會(WGC)此前研究,在中國,用于融資的黃金在2013年年底總量可能達到了1000噸,規(guī)模約430億美元。高盛集團此前估計,2010年以來,通過商品貿易融資活動流入中國的熱錢約810億~1600億美元,占了中國外匯短期借款的約31%,黃金、銅和鐵礦石是三種主要的融資商品。
世界黃金協(xié)會此前還稱:“除非中國央行更嚴厲、更有效地打擊商品融資行為,或是中國的信貸分配和定價體系有所改進,否則可能仍會有大量黃金被進口用于融資操作。”
此前,國內虛假貿易盛行,導致熱錢涌入,既與人民幣單邊升值有關,也與商品融資有關,最終也促使監(jiān)管層不斷在外匯以及進出口制度上加強管理。
易憲容建議,商品融資的盛行,很大程度上都是金融制度安排不足或存在缺陷所導致的,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政府對金融市場管制過多、市場化價格機制遠沒有形成的緣故(無論是匯率還是利率)。要化解我國影子銀行的莫測風險,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加快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及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jīng)日報》表示,通過黃金簡單加工的套利方式非常隱蔽,有時候會超出海關的監(jiān)管范疇,表面上很難判斷是否虛假貿易,這也增加了監(jiān)管的難度。(楊柳晗)
蒙公網(wǎng)安備 15010502000404號
網(wǎng)站技術服務:iWing